第一章(第2/8页)

确实,现在的家庭剧中,净是出现一些出奇善良的人群,没有真实感。或者说,讨妇女喜欢的东西和低级的东西比较多。

既然有“妇女的玩物“这个词,想必也会有“男性的玩物”之说,再看电视栏目,发现这样的词句,出乎预料地多。

比方说,最近上映的战争片《光荣的击落王》和《荒鹫之翼》,从“足球队PM”到“轮岛(1)的拳击”,从《夜间的女相扑》到夏季巨人球团的夜场,最后再到国会选举的开票速报等,站在女性的角度看,这些好像都是“男性的玩物”。

我们男人认为爱看家庭剧或歌唱节目的女性比较低级,同样,她们则认为爱看战争片或黄色影片的男性比较低级。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这个世界由男人掌握着主导权,尤其在文化方面,往往以男人的感受为中心,来决定良莠与善恶。男人们好像可以随意地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就行。且慢!女人们对此并不默许,会用疑惑的,乃至截然不同的观点看待和分析事物。

比如说,男人为什么会盯着开票速报那样的东西看呢?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好像完全弄不明白。

“女人不能对政治漠不关心,应该再稍微关注和用心点!”如谁说了这样略带责备的话,就会遭到众女人反驳:“看那样的东西,鱼和菜的价钱会降低吗?你的工资会提高吗?”使人无言以对。如果女人作答为“不是不关心,只是天太晚了,明天可以看报纸嘛”,既显得比较温顺,又满足了女人与其陪着别人当选和落选,不如睡觉合算的心态。其实,这只是实现了男人争强好胜的愿望。

总之,男人任意地议论国家大事,对家务之事只说不做,忽视家庭的收支状况。对于每天都为家务事而烦恼的女性们来说,对开票速报或政治座谈会等,从开始就觉得无聊而不愿参与其中。

女人措辞相对文雅,不敢说那是“男人的玩物”。但会在心里疑虑或嘲笑:竟然觉得那样的东西有意思!

女人可以塑造吗?

“女人本来不这样,是塑造出来的。”这大概是萨特的情人波伏瓦女士说的,我觉得评论家樋口惠子以前也说过同样的话。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女性自幼要接受约束、强制和修正,长大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女人,并不断地被周围人评价“像个女人”,如果置之不顾,长大后会和男人一样豁达、耿直和粗放。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对此稍微持有异议。比方说女孩子的性别认知,好像两三岁就能自我定位,知道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她们来到玩具店,一定会贪恋玩偶或布制玩具,对汽车、手枪这类东西完全不感兴趣,认为这些东西煞风景。其性情比较温和,相对男孩成熟也早。

这个时期,谁也不会说她们像不像女孩儿!实际上,从这时起,女性倾向就已经很明显了。

我想质问波伏瓦女士,这一点该如何解释?男女不同的爱好和感受性差异,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而进一步增强。成人后,会成为定位相反并互不相容的东西。

比较一下二十七八岁的男女,男人首先考虑的是工作,女人则把结婚列为重中之重;男人爱看男性周刊杂志,女人爱看女性周刊杂志;男人喜欢战争片,女人喜欢爱情片;男人迷恋玛丽莲·梦露,女人对阿兰·德龙心荡神驰。总之,男女有别在所有方面的表现都非常明显。好像近年也出现了一些性征特殊的中性人,但为数极少。

这些差异,能否仅凭“你是个女人,就要像个女人!”这样的教育信条就会形成呢?答案是否定的。不错,动物好像有种习性,只要反复地命令它做同一件事,它就能记住。但一般认为当今的年轻女性,不会那样乖乖地被训导和强求做女人。

从根本上说,男女的体能、性格、爱好等种种差异,均源于男女的生理差异,但如是之说,会被那位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家凯伊特女士批评:“男人和女人没有任何不同,就是‘那儿’的构造有点不一样。”

可是,那个“那儿”是个很厉害的地方。用土地来比喻,是个相当于银座的黄金地段。不同于脊背和大腿,“那儿”很小,但价值截然不同,而且体内还有卵巢或睾丸,分女性荷尔蒙主导型和男性荷尔蒙主导型。人体看不到的多个部位,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结构。男女之间的差异,如果简单地断定为长没长那玩意儿,就让人有点儿困惑。

老实说,我认为男人和女人截然不同,从外表到生理就不用说了,从趣味、爱好到感受性都有着天壤之别。这是超越个人性格和成长方式而仍然难以弥补的重大差异。

把男女两者归于人这一大类,是生物学者的怠慢。我认为起码应该分成男人类、女人类这两大类。我对生物学是外行,不知内中奥妙。但对其过于拘泥于外在形态或发生学的分类,有点儿不满。我认为应该脱离这种基础方法,从性格倾向或行动模式上,重新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