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智的力量(第2/8页)

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那时我还在读初中二年级。快到暑假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拿来一张纸贴在黑板上,说是少年宫要办个什么学习班,谁有兴趣就去看看。第二天,我们一帮同学顶着太阳跑跑闹闹就去了,其实当时连是什么学习班都不知道呢。许多年后的今天也依然觉得记忆中的那个日子亮得刺眼。

到场的时候我们发现根本就来晚了,屋子里早已挤满了人。我们几个只好挤到教室最后面,站在桌子上才能看到黑板。又等了好久才看到一个瘦瘦的男老师,把一个键盘(就是那种最早的R1机型,直到1986年,我才见到APPLE II)接到一个单色显示器上,做了一些让我们眼花缭乱的演示。今天应该没有谁对屏幕上能够显示一个用字母拼出来的几何图形感到兴奋了吧?但当时,我们就是很兴奋,屋子里不断地发出孩子们的惊叹和欢呼。

我记得那男老师说“今天就到这儿吧”时孩子们失望的叹息。那老师又接着说,“明天下午开始正式上课,报名参加的学员,要交10元钱学费。”我几乎是一路跑回家的,跟老妈一说,她一点都没犹豫,只是说,晚上你爸回来就给你。第二天我拿着爸爸早上给我的10元钱兴冲冲地跑去找前一天与我同行的同学之一(我们班主任的儿子)。结果他说他不去了,因为他妈妈说学那个没什么用。

于是,我颇有些扫兴地一路走到少年宫,手在兜里紧紧攥着那10元钱。要知道,10元的纸币还是当时最大面值的纸币。到了少年宫三楼的教室,才发现那个教室其实特别大,昨天是因为挤满了人才没觉得——算我在内一共只有5个学生。再后来才知道,其中的一个还是少年宫的工作人员。所以,那期计算机班的总收入为35元——因为后来还有个学生中途退班了,她爸爸过来要回去了学费中的5元。

许多年之后,我跟母亲提起这事儿,她说她只是想让我度过一个不无聊的暑假而已。不过她倒是记得很清楚,我父亲当时听说学费10元钱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学点东西总是好事儿”。再后来,我有一次回老家,见到当年我的班主任,闲聊之间提起这事儿。她居然不记得还有过这么一回事儿。我也就没再多说什么,想想也就没接着问她儿子现在在做什么。

姑且不说这么多年来摆弄计算机给我带来的心灵上的愉悦,仅说一件事儿就够了。在撰写《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1]的过程中,假若我没有稍微多于常人的那点计算机知识,能够编写一些批处理脚本,就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完成那样海量的工作;并且,就算多花上好几倍的时间,也很难拿出那样的质量——而最终质量保证了销量,进而,销量当然就保证了收入,我个人的财务自由(最重要的自由之一)就有了更多的支撑。

可问题在于,当时我去少年宫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时候,怎么可能会想象得到20多年后的某一天,要用软件去调取语料库中的数据,然后用统计方法给每个单词标注上词频[2],而后写个批处理程序从相应的字典里几个小时内拷贝粘贴出多达20MB以上的内容,再重新整理……顺便说一下,统计学可是我上大学时仅仅凭兴趣学习的一样东西,却竟然最终被事实证明是最有用的知识——现代科学所有领域都必需的数学分支。十五六年前,我在大学翻阅统计学书籍的时候,可万万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会把那些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上——事实上,从现在开始倒推仅仅七八年,我还完全不可能想象自己有一天会去教英语!而一直以来学生评价我是讲课最精彩的老师,我想是与我练就的超强说服能力有关——因为我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可是,我之所以练就很好的说服能力,根本不是为了有一天去当最优秀的老师——当时可只不过是为了赚钱糊口而已。

当我为了能够有效回答学生的那个令我苦恼不已的提问而认真审视自己的时候,发现我去学习什么的动力竟然与那些人拒绝学习的理由是一模一样的:“不知道学它究竟有什么用”。所以,有些人——估计是大多数——还在疑惑“……可是,我学这个到底有什么用呢?”的时候,另外一些人——肯定是少数——心里想的是“不知道学它究竟有什么用……但正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才可能更有价值呢!”——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时间干脆都花在直接去学上去了。

如果在许多年之后,突然发现你多年前学过的东西那时恰好有用,那种惊喜的程度可想而知。就在前不久,我有一个同事,在某次的讨论会结束的时候很兴奋地告诉我说,“哈,这事儿我还真专门学过!当时花了不少钱学着玩儿,还觉得挺无聊的呢。谁能想到现在终于能用上了,嘿嘿,我要把这事儿做好,收回投资!”我想她当时的极度惊喜和我在用貌似非常复杂的统计理论统计英语词汇词频时的兴奋心情本质上应该是一模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