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生辰(第3/4页)

陈兴这边摊子铺的很大,只看这建了一半的官学就知道这是一个大工程。

看着只有不足百十人的工匠在那边干得热火朝天,曹植向思齐投来了疑惑地目光。

陈兴替思齐对曹植解释道:“依着王主的吩咐,如今正是秋忙时节,有家有口的工匠们可以先回家忙过农时,等一切收拾完毕后再过来开工便好。”

陈兴原本想着从旁的郡县雇佣工匠,思齐却否定了他的想法,转而从成平郡中挑选劳力上工,这样能让他们在不必去田间劳作的冬天有活干、也有钱拿,大大提升了地方就业率,也能让百姓的手中更加宽裕。

周柯的滴灌装置已经应用到了农田当中,除此之外,周柯还发明了几个可以用来播种和收割作物的机关,大大地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当地农民干活时的负担。

思齐觉得这是个好势头,日后官学开授了农业相关课程后,可以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员,从而使得地方农业更好地指导和提高。

看过农田之后,思齐意犹未尽,又去附近两个农贸产品交换的集市转了一圈,在一处买豆米商贩的摊子前讨价还价了许久。

曹植从未见人在集市上跟人还价的场景,面对着这样的思齐感到有些惊讶,看这两个商贩气势很足,说话也很滴水不漏,唯恐思齐吃亏,便出声打圆场:“我这里还带了些银钱……”

要不就用这个价格买下来吧。

思齐对他做了一个“噤声”的动作,转头用上了自己前世在菜市场上历练出的十几年的砍价功力,继续和摊主降价,又论了大概半刻钟的功夫后,思齐最终选择了成交,买到了一车的豆米。

陈兴带人将思齐的战利品送回了王府,曹植和思齐慢悠悠地骑马往回赶。

回府的路上,曹植终究还是没有忍住,对着思齐问道:“阿瑛今日出门没有带足银钱么?”

为何要跟那摊贩讨价还价将近一刻钟之久,又为何还是用了商贩一开始报出的高价格成交了一车的豆米。

“倒也不是没有带足了购置米面的银钱,只是想询一询货价。”思齐道:“只有问清了城中豆米的价格,才能真正知晓城中收成如何,能攒下多少招兵和练兵所用的粮草。”

曹植却道:“我看陈郡守是个忠心之人。”

言下之意,陈兴不可能编造数字骗她。

思齐道:“即便陈郡守忠心,可他手下的那些人我并不熟悉,摸不准他们的套路,陈郡守不会胡乱糊弄于我,但他可能被手下人糊弄,也可能被有心之人蒙蔽,所以我还是要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既然我们今天都到了这里,不去亲身上前询一询价格,实在也不是我的性格。”

既然话说到了这里,思齐也忍不住对着曹植多说了几句:“我今天当着陈郡守和几位地方官员的面过来询价,其实也是想向他们传递一个消息,让他们知道我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王主,如果他们刻意隐瞒,不对我说实话,我也有其他的办法得到真相。所以今天,不论他们的忠心与否,我都要让他们知道,我这个王主不好糊弄。”

这么做的本身也是一种监督,只有未雨绸缪,建立好的监督机制,才能把可能产生的类似贪腐、隐瞒等问题提早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样远比出了问题后再惩罚处要省心省事省时得多。

听了思齐这话,曹植才意识到,自己从前说话做事都有些想当然。

譬如平日里在司空府中,他总以为父亲为人强势,母亲颇有手腕,有这样的父母在上面镇着,他也很少管束自己手下之人,认为他们定然畏惧父亲母亲的手段,不敢对自己随意欺瞒。

但听了思齐这番话后,才发现自己做得还有些不够。

想到这里,曹植有些惭愧:“我的确对我手下人约束有些不够,从前刚分了院落时候,还是二阿兄替我管制过一段时日,后来他跟着阿父在外征战,把这事撂开后,我院中的那些手下人的确不似从前那般规矩了。”

思齐也知道,曹植和曹丕关系的冷淡也是曹植后半生不如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曹植如今只有十二岁,之前在府中深得曹操喜欢,被父母保护得很好,这也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帮着曹操考察北地民风民情。

不知是不是曹操刻意引导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植性格特点也越发明显起来。

像他这样思想纯粹的人,更适合搞学术而非玩弄权术,是那种身上透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学家和学霸,在交际和用人方面天赋一般。

曹植越是如此,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心就会越发偏向曹丕。而思齐和曹植交好,自然希望他能够一生安好,能够同曹丕处得更来,过得也比历史上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