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独裁政治的界限(第3/4页)

与之相对,汉人张廷玉的想法又有些许不同。汉人的文化是不灭的,无论在政治上被何等异民族王朝控制都毫不动摇,这一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已经被证明。异民族王朝的汉化是历史的必然,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王朝,只要是汉文化的保护者,汉人的上策是支持这个政权。汉人希望清政府不要多管闲事,让汉人自治,只在武力上提供保护,使之不受外敌侵害便好。但是,汉文化换句话说就是儒家文化,而雍正帝的做法怎么看都倾向于法家。委任大臣做大臣的工作,委任地方官做地方官的工作,既然委任便不再横加干涉是儒家的政治。这也是最为自然且永久的方法。像雍正帝一般法家化的、连地方官的工作都想带到宫中亲力亲为的做法让人不敢恭维。清朝适当地尊重汉文化,作为汉文化的保护者就可以了。换言之,优遇学者,让官僚生活富足。因为他最终也是为了清朝,所以如此引导清朝也成为他作为臣子尽忠的理由。

无论如何,在乾隆以后,清朝与知识阶级、官僚阶级最终融为一体。从一方面而言,这意味着清朝的存在依存于官僚阶级。可以说清朝选择了一条最为容易的路,但也可以说是命运使然,清朝终有一天不得不走上这条道路。

清朝定下迎合官僚阶级、与之融为一体的方针,在做出如此让步的同时,也要求得到相应的回报,那就是让汉人忘记清朝是异民族建立的,甚至想要他们忘记夷狄曾经存在于中国边境的事实。“夷”等文字被大量从古书中抹去,有可能显露清朝前身的明代记录全部作为禁书被焚毁。不仅如此,连雍正帝敕制的《大义觉迷录》在乾隆时代也被列入禁书。活到那时的曾静也被拉出来砍了头。有幸的是,清朝统治时间很长,因此这个政策显示出了效果。到了清末,汉人忘记了清朝的建立者是异民族,不,甚至连满族人都忘记了自己与汉人不同,是满族人的子孙。满族人,这个历史上的伟大民族被吸收到汉民族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中开始再次出现雍正帝所担心的不健康的现象并且日益严重。由于官僚和资本家的结合,纲纪紊乱、官场腐败的事态从乾隆中叶开始已经越来越严重,清朝到末年最终陷入令人目不忍睹的无政府混乱状态。

既然一进入乾隆时代就恢复了康熙时代所谓的宽大政治,那么中间雍正帝苦心孤诣十三年的政治完全没有意义吗?不。在清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雍正帝存在的意义极为重大。若是康熙帝的宽大政治直接延续到乾隆时代的宽大政治,那么官场腐败无疑会毫无节制地加速发展。清朝末期的官场腐败也许会提前百余年出现,清朝或许等不到西洋文化的进攻便早已从内部分崩离析了。

清朝的领土范围在乾隆时代到达顶点,但无论是乾隆帝的武功还是其留传于后世的文化事业,都是因为有了雍正时代的民力涵养和丰富的物资积蓄才得以实现的。历史总是轻率地忽视幕后的力量,甚至异口同声地对其进行口诛笔伐。不管雍正帝在中国文化人之中如何恶名昭著,在清朝学者之中独放异彩的、性情乖戾的讽刺家章学诚对他的赞赏依旧值得我们倾听:

今观雍正年传志碑状之文,盛称杜绝馈遗,清苦自守,不知彼时逼于功令,不得不然。[宪皇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时势然也。][1]

不得不说这恐怕是超过朝廷御用学者纯粹的阿谀奉承百倍的,对雍正帝的最高赞美之辞。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完成了一次对历史记载中的雍正帝的事迹及其时代背景的全方位观察。但还有一个问题:作为个人的雍正帝的性格又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我是小说家,一定会首先抓住他的性格,再以此为中心展开叙事。然而,作为一个笨拙的历史学家,我无法使用如此巧妙的技巧,不得不另寻他途,最终只能在文献学的规范内,试着归纳和想象他的性格,以此来作为本书的结尾。

雍正帝的血管中还奔流着朴素纯真、坚韧不拔、不服输的满洲民族的血液。但是勇武的满洲民族在入主中原、与汉族混居后逐渐被同化,失去了过去的蛮勇。雍正帝之父康熙帝还保持着大部分狩猎民族的勇敢,康熙帝年长的皇子们也大多继承了父亲的气质,但雍正帝多少有些不同。雍正帝无论从任何角度而言都无疑是一个小心谨慎、性格内向的人。他的兄弟们都随心所欲、胆大妄为,又是打架又是喝酒,也为争做皇太子进行政治运动。然而畏畏缩缩的雍正帝并没有参与其间。这也有他的生母身份低微令他感到自卑的原因吧。他总是独自蜷缩在角落里,自然也被从兄弟之间的交往中孤立开来。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他的性格,他不是不想参与到兄弟们吵吵嚷嚷的政治运动中,但天性使他难以深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