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所有人的困境(第2/3页)

没有人愿意做猴子。

但,终于有一天,我还是被一名学生打败了。下课之后,有一个男孩捧着我写的那本非常畅销的《TOEFL iBT高分作文》让我给他签名。我签了。之后他说,“老师,我可不可以问你一个问题?”我笑着说,“你现在可以直接问第二个了。”他说,“老师,你说,如果我把你这本书里的作文全都背下来,到了考场上照写一篇,会不会遭受雷同的判罚呢?”当时我一下子又失去了耐心,尽管没有发火,但语气里肯定有一些什么东西。我说,“那你说呢?!”那男生脸红了一下,迅速走掉了。

我想我快被他搞疯了。难道我的课讲得那么无效么?——我那么卖力地讲道理:作文,当然要自己写;就算有范文,也是用来参考的。我在《TOEFL iBT高分作文》的前言里,确定是花费了很多的笔墨去讲解如何参考范文而不是照抄范文的啊!抄别人的当然会被判雷同。这个还用问么?

可是,竟然下决心背下这本书里面所有185篇作文的学生,又怎么可能是懒惰的呢?怎么会这样?!

更要命的是,不只一个学生这样问。我知道,学生的问题来自于各个方向,或神奇或可怕,或有趣或诡异,但都是基于他们对自己并非满意之现状的思考和疑惑。这个我早就知道。

后来,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的“时间压力”感受。“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是虚假的“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这确是冷冰冰的现实。

“没有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没有时间了”,其可怕程度几乎无异于死亡。死亡是所有人最终都要面临的终极困境——没有解决方案的困境。对其恐惧之甚,乃至于人类不分种群、不约而同地集体创造出一个天堂留给自己和自己喜爱的人们,同时还另外造了一个地狱送给他们所憎恨的人们。但这毕竟并不是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死亡本身其实并不可怕,面临死亡的过程才真正可怕。如此看来,很容易想象那些“既勤奋又懒惰”的学生面临的是怎样悲惨的境遇。

如果我们可以长生不老,没有死亡作为终点,那么,时间就不可能给我们制造任何困境。如果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就不会有人在千百年之间不停地嘲笑追日的夸父,因为夸父几百岁之后终究可以明白自己做法的局限进而采取其他的策略;也不会有人惊讶于鲁班造出来的木鸢了,因为只不过千百年而已,人们不仅已经可以翱翔在天空,还可以用各种飞行器探索太空。想象得再疯狂一点,如果人们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地球上就不可能出现所谓的人口爆炸,因为没有人愿意、也根本没有必要生育下一代——甚至,现在的我们都可能无法存在,因为寿命无限的人类估计几万年前就早已进化到无须生育的地步了。可是,我们又怎么可能长生不老呢?从出生那一刹那,我们就注定了必将死亡。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显然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他说:“长期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

可是,明显有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是大多数,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是有所成就。他们最终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这些少数人又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说清楚,真的不是很容易,要啰唆很久,才能“回到”正题。

注释

[1] 苏格拉底讨厌文字。他认为一个人要靠记录才可以记住知识不算什么本事,全凭脑子记忆才是智慧。有趣的是,苏格拉底某种意义上却是因为他的学生柏拉图把他的各种谈话用文字记录下来而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