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第4/5页)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们提出了一个‘正题’。为什么呢?因为妇女已经开始反抗了。否则如果大家的看法一致,就没有必要再发表意见了。而他们愈是高唱女人不如男人的论调,否定的力量也就变得更强。”
  “当然哼。”
  “可以说一种意见如果能受到激烈的反对,那是再好不过的事。因为反对者愈极端,他们所激发的反应也就愈强。有人说这是‘谷子愈多,磨坊就磨得愈起劲’。”
  “我的磨坊在一分钟以前就开始磨得更起劲了。”
  “从纯粹逻辑或哲学的观点来看,两个观念之间总是存在有一种辩证式的紧张关系。”
  “例如?”
  “如果我思考‘存在’这个概念,我势必需要引进‘不存在’这个相反的概念。你不可能思考自我的存在而不立即体悟自己不会永远存在的事实。然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紧张关系被‘变化’这个观念消除了。因为如果某件事物正在变化的过程中,则它可以算是‘存在’,也可以算是‘不存在’。”
  “我懂了。”
  “因此黑格尔的‘理性’有一种动态的逻辑。既然‘事实’的特性就是会有相反的事物,因此要描述事实就必须同样描述与事实相反的事物。我再单一个例子:据说,丹麦核予物理学家波尔(Nie1sBohr)在他的前门上方挂了一个马蹄铁。”
  “那是为了带来好运气。”
  “可是这只是个迷信而已,而波尔却是个一点也不迷信的人。
  当有人问他是否真的相信这种事情时,他说,不,我不相信,但人家告诉我这样真的有效。”
  “真奇怪。”
  “他的回答相当具有辩证意味,几乎可说是自相矛盾。波尔就像我们挪威的诗人文耶(Vinje)一样,是以模棱两可而出名。他有一次说:世间有两种真理。一种是表面的真理,与它相反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但另外一种则是深层的真理,与这样的真理相反的说法却是对的。”
  “这些是什么样的真理呢?”
  “例如我说生命是短暂的……”
  “我同意。”
  “可是在另外一种场合,我可能会张开双臂说生命是漫长的。”
  “嗯,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也没错。”
  “最后我要举一个例子显示一种辩证的紧张关系如何能够导致一个自发性的行动,并因此造成突然的改变。”
  “请说吧。”
  “假设有一个小女孩总是回答她妈妈说‘是,妈’、‘好的,妈’、‘我听你的,妈’、‘马上,妈’。”
  “真可怕!”
  “过了一阵子,她的妈妈对女儿这种过度顺从的态度感到很恼火。于是她大吼:‘请你不要再当这样一个乖宝宝了!’而这女孩仍然回答说:‘好的,妈。”
  “要是我,就会给她一巴掌。”
  “我想你一定会的。可是如果那女孩回答说:可是我想当一个乖宝宝呀!那你会怎么做呢?”
  “这个回答很奇怪。也许我还是会打她一巴掌。”
  “换句话说,这种情况就是一个僵局。在这里,辩证式的紧张关系已经到了一种一定会发生某件事情的地步。”
  “比如说打她一个耳光之类的?”
  “我们还要讲到黑格尔哲学的最后一个层面。”
  “我在听呀广“我还记得我们说过浪漫主义者是个人主义者吗?”
  “神秘之路通往内心…...”
  “这种个人主义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也遇到了它的否定或相反。
  黑格尔强调他所谓的‘客观的’力量,意思就是家庭和国家。你也可以说黑格尔对个人抱持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他认为个人是团体的一个有机的部分。理性(或‘世界精神必须透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会彰显。”
  “请你说得详细一点。”
  “理性最主要是透过语言而显现,而我们说什么语言是一出生就注定的。即使没有汉生(Hansen)先生这个人,挪威语也一样很好,但汉生先生没有挪威话就不行了。因此并不是个人造就语言,而是语言造就个人。”
  “应该是这样的吧。”
  “除了语言之外,我们会有哪一种历史背景也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没有人和这类背景之间能有一种‘自由’的关系。因此,那些无法在国家中找到定位的人就是没有历史的人。你也许还记得这种观念也是雅典哲学家的重点。没有人民,固然就没有国家,但如果没有国家,也就没有人民。”
  “显然是这样。”
  “根据黑格尔的说法,国家并不只是由人民形成的一个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