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3/6页)

“你这还不是怀恨在心!不过,同样是主张丸茂是凶手,我和那位小姐的解答可完全不同。那位小姐主张的是‘丸茂是女性,也是凶手’,我反倒觉得,丸茂是不折不扣的男性。”

“好的、好的。请您稍作等待。”

桦山桃太郎将手放在了耳朵上。

“好的,确认无误。节目组认定您的解答跟二谷小姐的不同。”

“那是自然。”

“那么,请详细解释一下吧。您所主张的凶手丸茂,在三郎查出白须桥崩塌时间的时候已经被某人杀害了。也就是说,以十三先生您的推理,第一起和第二起凶杀案的凶手是两个不同的人,对吗?也就是所谓‘非连环杀人事件’吗?”

“不,是同一个人干的哦。”

“嗯?但是,如同我刚才所说,第二起凶杀案中的被害者可是丸茂本人啊……”

“是否真是如此呢?伟大的哲学家勒内·笛卡儿说过:首先要怀疑一切,才能最终抵达‘我思故我在’的终点。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从怀疑一切开始做起,不是吗?”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仔细阅读原文!第二天吃完早饭以后,文太等得不耐烦了,便起身去叫丸茂——有这么一段描述吧?”

“确实有这么一段。”

“然而文太不到两分钟就脸色大变地跑回来,这么说道:‘出大事了!丸茂躺在床上,冷冰冰的!’是这样吧?”

“如您所说。”

“这之后阿英也赶去了丸茂的房间,回来的时候说了同样的话:‘非常遗憾,正如文太所说,样子都彻底认不出来了……太过分了,女性们最好不要去看。’没错吧?”

“这部分也如您所说。所以说,丸茂大介已经死——”

“文章中哪里写了‘他死了’这样的字眼啊?”

“什么?”

“文中并未提到丸茂已经死了啊!甚至连对丸茂尸体的具体描写都没有,更没有提到死因——是被刺死、勒死,还是打死或毒死呢,文中一句都没提过。”

“的确,文中并没有对丸茂尸体的描述。但他死了,这总是铁打的事实吧?”

“这里只是为了蒙骗读者而采取了一些叙述技巧罢了。‘太过分了’——只有这样一句描述而已。”

“这不正表明丸茂已经死了吗?”

“你这个主持人,真是死脑筋啊。听好了,‘冷冰冰’这样的表述是有很多种含义的。比方说,沙耶加在文章开头对三郎所采取的态度也是‘冷冰冰’。没错,‘冷冰冰’还能形容人的冷漠态度。也就是说,之前一直作为侦探领导众人的丸茂,对前来叫他的文太和阿英突然态度冷淡、草率,仿佛在闹情绪。所以才会‘样子都彻底认不出来了’,才会‘太过分了’。这里都是作者耍弄的叙述诡计!”

“哦!”

“事实上,第二起事件完全是一场骗局。是丸茂要求文太和阿英协助自己,装出一副丸茂已身亡的假象。换句话说,这是‘伯尔斯通诡计’的反向使用。虽然是场骗局,但是文中并没有人说谎。作者利用了语言的深奥和多义性,骗过了文中的众人,同时也骗过了读者的眼睛。在这点上,对文太和阿英两人的言谈举止没有任何不公平的叙述。这一切都是丸茂的智慧,同时也是作者的智慧。”

“但是,文太和阿英为什么愿意帮助丸茂骗人呢?”

“估计丸茂是利用了自己的侦探身份。他这么对两个人说:‘我想在不被凶手发现的情况下在别墅里自由地行动,进行调查。’因此两人才愿意帮忙的吧。”

“但你刚才不是还说丸茂冷冰冰的,完全没有干劲吗?”

“我都说了,那只是作者利用一个词语的多种含义布置的叙述性诡计而已。事实上,丸茂哪里没有干劲,他本人就是凶手!只是作者需要在这里欺骗读者,于是干脆利用丸茂是推理研究会毕业生的特征,在公平叙述的基础上,用语言的深奥性对读者进行误导。这也是一种符合丸茂这个角色的‘公正竞争’。”

“我们假设第二起事件是骗局好了,回到第一起事件,杀害鞠子的人是丸茂,对吗?”

“对啊。他利用空白的那一个小时潜入别墅,杀害鞠子后又回到车子里。根本就不曾料想到丸茂是凶手,还在帮他做骗局的文太和阿英也是够丢脸的了。这就是我所谓伯尔斯通诡计的反向使用。正常的伯尔斯通诡计,凶手会先制造自己已死的假象,再去犯下罪行;但这次的凶手是先犯下罪行,之后再制造自己已死的假象。”

“嗯……但是,之前的挑战者很少有人认为丸茂是凶手,理由应该是三泽先生所提到过的‘丸茂的衣服完全没湿’等。他以此将丸茂是凶手的可能性完全排除了。有关这点,您怎么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