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傍晚6:30~晚上8:30 (美国中部时间) 8(第3/6页)

在地方,情况同样糟糕,甚至更差,因为当地政府官员对航空港的地面连接问题更是熟视无睹。

“我们已经突破了音障,”梅尔大声宣布,“但还没有突破地面障碍。”

他列举了一些有待研究的具体领域,急切呼吁由美国主导、美国总统发起的航空业地面发展国际规划。

梅尔的演讲反响非常热烈,大家纷纷起立鼓掌,掌声雷动经久不衰。此次演讲还得到了广泛报道,英国《泰晤士报》、苏联《真理报》,还有美国国内的《华尔街日报》等各家媒体都对梅尔的观点表示肯定。

演讲后的第二天,梅尔受邀拜访白宫。

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在白宫二层的私人书房接见了他。二人相谈甚欢,整个过程轻松幽默。梅尔发现,总统对自己的很多观点都很赞同。

随后,梅尔还参加过几次别的会议,有些是和美国总统顾问一同参加的“智囊团”会议——肯尼迪政府在商讨航空领域的问题时,通常就会邀请梅尔前来参加。一来二去,梅尔在白宫越来越轻松自在,不像第一次来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来到了这里。慢慢地,他和约翰·肯尼迪变得像两个相处融洽的朋友一样。凡是能为他提供专业帮助的人,肯尼迪都愿意结交。

就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约一年后,美国总统曾经试探梅尔的口风,问他是否愿意担任联邦航空署的署长(当时还是航空署,后来改为航空管理局)。肯尼迪第二届任职(大家都认为是必然的)期间,时任航空管理局局长的哈拉比将会另谋高就。总统问梅尔,愿不愿意把他之前在基层呼吁的那些措施自上而下付诸实践。梅尔回答说当然非常乐意。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如果受到正式聘用,他一定会接受这份工作。

这件事梅尔本人并未透露风声,但有人从某些高官口中得知了此事,慢慢地传开了。梅尔成了“白宫中人”。他之前本就小有名气,这下更是声名显赫。航空港管理委员会再次选他担任会长。他麾下的航空港委员投票为他大幅加薪。他还不到40岁,就已经获得了航空管理界“圣骑士罗兰”的美誉。

6个月后,约翰·肯尼迪前往得克萨斯,不幸遇刺身亡。

和大家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时梅尔的第一反应是震惊,随后抽泣起来。后来,他才意识到,暗杀者的子弹不仅结束了总统的生命,还击碎了很多人的仕途,他也难逃此劫。梅尔发现自己从此不再是“白宫中人”。纳吉布·哈拉比的确从联邦航空管理局调走,出任泛美航空高级副总裁一职,但梅尔没能接替他的位置。那个时候,政府权力已经易主,前人的影响也渐渐削弱。梅尔后来才听说,约翰逊总统任命航空管理局局长的最终候选人名单里,根本就没有他的名字。

梅尔安然度过了第二届航空港管理委员会会长的任期,届满之后由另外一位年轻有为的人接替了他。梅尔的华盛顿之旅也到此结束。他公开露面的场合也缩小到了地方。其实,从某个角度来看,他觉得这一变化反而是一种解脱。空中交通飞速增长,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梅尔在林肯国际航空港已经身兼数职,为航空港规划忙得不可开交,此外还要说服航空港委员会支持他的观点。有很多事需要思考,还有家务事要烦心。他每月、每周、每天都排得满满的,没有片刻清闲。

但他还是隐约感觉到,属于他的黄金时代和大好机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他人也感觉到了。梅尔猜,除非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否则他的职业生涯可能会像现在这样一直继续下去,原地踏步直到结束。

“塔台呼叫移动1号,你现在在什么位置?”无线电里的声音打断了梅尔的思绪,把他拉回到现在。

他把音量调大,报告自己的位置。他现在快开到主航站楼附近了,尽管雪依然下得很大,但航站楼里透出的灯光却越来越清晰。他发现,停机坪和他离开时一样,还是挤得满满当当,而且还有一队入港的飞机在等待入口腾出空位。

“移动1号,原地等待‘中北湖’号航班在你前面通过,你跟在它后面进来。”

“移动1号,收到。”

几分钟后,梅尔把车轻松开进航站楼的地下停车场。

他的专用停车位旁边是一个箱子,上了锁,里面有一部航空港内线电话。他用钥匙打开箱子,拨通雪天管制桌的电话。丹尼·法罗接了电话。梅尔问他那架陷在泥里的墨航客机有没有什么进展。

“没有,”丹尼说,“而且塔台主任让我告诉你,因为30号跑道无法使用,整个航班进出速度慢了一半。还有,每当有航班起飞,他就会接到梅德伍德居民打来的投诉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