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第3/3页)

让叶尚书真正介意的,还是叶建松的事。

自从在扬州因为叶建松之事被萧珏斥责之后,他再也没敢谈过叶建松的事。

但是这些日子,叶尚书越想越觉得应该想办法把叶建松从大牢里捞出来。

不然有这个污点在,他叶家百年清誉就毁了。

叶建松恨自己这个庶子闯了大祸,同时也有些怨叶卿,一点不为母族考虑,他已经打定主意再跟叶卿游说游说。

凭着叶卿之前舍身帮帝王挡箭一事,叶尚书有八成把握,只要叶卿求情,萧珏就能同意。

昨夜大臣们设宴一事,他的确是知道些风声,一直没有动作倒也不是叶建南想得那般。

他只是觉得,叶卿愈发不把家族放在眼中了,他想通过那件事,让叶卿明白,她在宫里能如鱼得水,也是借了家族的势。

若是有一天家族不再助她,她一个人在深宫里只会孤立无援。

他甚至算计好,若是帝王酒后乱性,真收了那女子,皆是叶卿肯定会乱了阵脚。

他再出面点拨,叶卿就能听话。她一求情,萧珏念着之前叶卿的挡箭之恩,又觉得在半路上收了个女子,拂了她皇后的面子,必然会同意免除叶建松的罪责。

叶尚书一手算盘打得噼啪响,就是没想到最后事情的结局会不一样。

最终叶尚书还是没能找着机会跟叶卿说叶建松的事。

他在礼部当官,文采辞赋还是了得,天花乱坠说了些夸赞叶卿的话,后面又交代了些回宫后要注意的事情,把一个慈父演绎得是淋淋尽致。

大军修整好又要启程,叶尚书退到一旁等帝后的车架先行。

马车驶过的时候,车帘掀起,叶尚书抬起头,只望见年轻的帝王一双淬了冰似的眸子。冰冷,锐利,一如高崖上俯视苍生的鹰隼。

叶尚书突然就打了个寒噤。

*

五万大军京城城内怕是安置不下,所以顾砚山的军队并没有尽数进京城,大军在京城十里坡外扎营。他挑选了一队精骑跟随自己,继续护送帝后回京。

以李太傅为首的文武百官早就候在了南城门外迎驾。

帝后车架抵达南城门时,文武百官跪地高呼:“恭迎陛下回朝!恭迎皇后娘娘回京!”

城内的百姓听见了城外的呼声,也跟着吼:“陛下娘娘回朝了!”

“陛下娘娘回朝了!”

欢呼声响遏行云。

舆论和谣言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几个月前,说昏君当道的是这批人,几个月后,爱戴他们君王的也是这批人。

民心是帝王手中最好也是最利的一把剑,用的好能建立千秋基业,用得不好能万劫不复。

马车外边的车帘被掀起来勾住,珠帘遮掩下,可见车中的帝后皆是一身隆重的朝服,庄严又肃穆。

萧珏走下车,用金色丝线绣着祥云龙纹的黑靴踏上城门外的土地,他扶起发白苍苍的李太傅:“朕不在京中的这些时日,多亏了太傅。”

若不是当初他和李太傅故意闹出决裂的假局,杨相也不会这么容易落网。

李太傅看着这个继位后从一开始韬光养晦,到渐露锋芒,至如今锋芒毕露的年轻帝王,眼中有着淡淡的欣慰,拱手道:“老臣幸不辱命。”

大翰王位上的那匹狼,已经开始显露他锋利的爪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