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立志(第2/3页)

乔亚东补充道:“因为在大学里可以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陶守信鼓励他们:“嗯,继续说。”

“大学里有图书馆,可以看很多很多书。”

“大学里有操场、运动场,可以学体育、美术、音乐。”

“大学里有实验室、有好老师,可以学习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

眼前的两个年青人,眼睛亮晶晶的满是憧憬,描绘着美好的大学生活,陶守信微微一笑。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被你们忽视了,那就是——思考。

大学不仅要培养知识,还要培养各项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教会你们去思考。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这样哲学思考,将一直伴随着你们的大学时光。

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知识觉得再好、大学成绩再高,都算不上是真正的人才。”

陶南风重重点头。

“现在回到刚才你们所问的问题。培训班以实用为目的,系统而高强度学习专业知识;而正常的大学四年则以培养知识、能力、思考为目的,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会有一些你们认为与专业关系并不大的课程。

比如德育、比如语文、比如外语、比如艺术欣赏、比如绘画鉴赏……可是,这些公共课真的无用吗?”

陶守信的声音变得大了起来:“并不!这些公共课非常有用!对于全面培养德、智、体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尤其当你们并不清楚自己未来就业方向的时候,这些看似无用的课程能够开拓你们的眼界,培养你们的人文底蕴、思维模式。

这样,将来当你们面临事业选择、人生转型的时候,能够认真思考、科学决策,助你们更回坚定地向前走,取得更大的成功。”

陶守信语重心长地看着女儿:“南风啊,人生不只有基建,还应该有更多的东西。实用为上,最后可能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狭窄。”

陶南风呆呆地看着自己的父亲,眼中满是崇拜。

最近自己陷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之中,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人生。父亲今天的话点醒了她。

是啊,基建虽好,建筑虽美,但要想成为大师,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博览群书,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陶南风狠狠咬了一口。

乔亚东肃然起敬,霍地站起,冲着陶守信深深鞠了一躬。

“陶教授,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虽是学经济的,但也应该多多关注政治时事、人文地理,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经济看清楚、看明白,未来才有能为促进中国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陶守信很欣慰:“好!你们听得进就好。”

这个世界将来是年青人,也一定是年青人的。只有这一代年青人成长起来,中国才有希望啊。

接下来,陶守信仔细询问乔亚东关于江城财经大学的信息,越问越深入。

“你们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认真研读了吗?”

“没有,我只知道这个学期的课表。”

“一定要去系部办公室去找教学秘书,把研究方案认真抄下来,提前了解你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补充课外书箱阅读量。如果可能的话,找你们专业的经济学教授们请教如何利用好这四年时光。”

“有想好将来做什么吗?”

“没有,我只是想先好好学,将来在江城找份对口的工作。”

“短视!江城财经大学是全国著名的财经类六大院校之一,人才云集,你有幸在那里读书,竟然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乔亚东被陶守信训得头都抬不起来,慌忙站得笔直,心虚地请教:“那依您所言,我将来应该做什么?”

陶守信嗤笑一声:“你刚才不是说,要为促进中国经济腾飞做贡献吗?你将来做什么,应该是你独立思考之后的结果。这个问题的答案,且留到明年这个时候,你再来回答我吧。”

乔亚东哪里还有半分骄傲,和陶南风一样,看着陶守信的目光里满是崇拜。有个大学教授长辈真好!可以在学业方面进行战略性指点。

虽说有一种压迫感,但压到极致便是酸爽的痛快。

从陶南风家里走出来,乔亚东悄悄对她说:“你爸真的很厉害!眼光独到,神眼开阔。”

陶南风轻轻一笑:“记得你今天说的话,好好读书,用心学习。希望你将来能成为我们国家最年青的经济学家。”

乔亚东眼睛一亮:“你这么看好我?”

陶南风歪了歪头,眼眸清澈如水,低沉柔美的声音如小溪流过乔亚东的心田。

“咱们在农场的时候,小组学习不是说过很多话吗?我们一起畅想未来,也叹息过现在我们国家百废待兴,老百姓吃苦,到处资源匮乏,多希望将来人人有饭吃、有肉吃,孩子们都能读上书,每个人都能富裕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