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家书(第2/7页)

她的声音比往日更多了一份温暖。

七岁时母亲病逝,三年后继母冯春娥进门,人人都说她是个难得的贤惠人,但她当着左邻右舍、陶守信的面对陶南风柔声细语,私下里却冷着脸,阴不阴阳不阳地刺几句。

“这么大的姑娘家,小衣也要我来洗?你可真是个小公主啊。”可其实陶南风爱洁,从来不肯让冯春娥帮她洗贴身衣裳。

“你可真是命好啊,做新衣服也得先紧着你,你姐只能穿你剩下的旧衣服。”可其实陶南风的衣服看着崭新漂亮,却不如陶悠的合身舒服。

“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别打扰你爸,你爸每天工作那么忙,有我照顾你还不够吗?要做个懂事的孩子,听到了吗?”渐渐地,陶南风与父亲越来越生分。

她如果想说点什么,旁人也总会劝:“你后妈对你是真好,吃的、喝的、穿的样样精心,亲妈都不一定能这么好,你得感恩呐~”

就这样一点一点地,陶南风渐渐闭上嘴,不再对任何人诉说心事。

至于继姐陶悠……

陶悠比陶南风大几个月,性格活泼热情,一张巧嘴如蜜,能把大人哄得开开心心。面对陶守信也是“爸”、“爸”地喊,还特别会撒娇,很是招人疼。从学校老师到邻居大妈,个个都夸她大方可爱。

今年陶南风和陶悠都是六月份高中毕业,同时面临就业的压力。知青上山下乡办公室、就业办公室的人一起找上门来,提出一个建议——

陶家姐妹一个响应号召上山下乡锻炼,一个留在江城建筑大学图书馆工作。

冯春娥想让陶悠留下,没想到陶悠主动跳了出来:“我报名上山下乡!人民日报头版文章上写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我们知识青年就应该在劳动中努力改革世界观、提高革命觉悟。”

冯春娥气不打一处出,但陶悠话说得堂皇漂亮,她不敢反驳。

陶守信见陶悠主动下乡,心中既有欣慰,也有一丝愧疚。虽然他原计划让陶南风在大学接他的班,但没想过要牺牲陶悠的前途。

因为这一丝愧疚,他交给陶悠五十块钱、三十斤粮票,并叮嘱陶南风:“一家人守望相助,将来如果陶悠需要帮助,你也不能袖手旁观。”

后来,江城大桥修建工作正式启动,陶守信加入专家组离开学校开始封闭设计。

陶南风已经习惯了父亲时不时消失的状态,安静等待学校的工作安排。却不料风波顿起,在陶悠在报名出发前两天忽然平地摔倒,左肩着地,锁骨咔嚓一声骨折。

“南风,你姐姐骨头摔断,实在是去不成,求你发发善心,替她去吧。”继母冯春娥泪水涟涟地哀求着。

“不要求她!您每天做饭洗衣,任劳任怨照顾她七年,可是她连声妈都不肯喊,根本就没有良心。”继姐陶悠没办法平躺,只得坐在躺椅,双肩打着石膏,穿着宽松衣裳,一脸倔强。

“陶南风,你爸现在不在家,人也联系不上。明天报名下乡的知青就要集中出发,陶悠这个样子也去不成,你看……”就业办的刘主任征求着陶南风的意见,眼里带着一丝让人看不懂的情绪。

冯春娥“扑通”一声跪下,攀着陶南风的腿,声泪俱下。

“南风,求你,替你姐去吧。是,当初你爸在家的时候,陶悠表过态,她是姐姐她下乡,留你在江城。现在让你替她去,我这心里难受啊。

你平时养得娇、没你姐能吃苦,我舍不得。可偏偏你姐这个时候摔断了手,怎么办呢?你爸说过,一家人要守望相助。这样……你先替陶悠去,等她养好伤,再把你换回来,行不行?”

刘主任看到这幅场景,似乎想说句什么,但终归还是转过脸去,选择了沉默。

陶悠挣扎着想要起来,但却被冯春娥阻止:“医生说了,你不能动。如果骨头错位到时候残废了怎么办?”

陶悠咬牙道:“陶南风你这个娇小姐、冷血鬼,看不起谁呢?我妈都跪在你面前了,你还敢站着一动不动?真不怕天打雷劈!”

冯春娥慌忙从地上爬起,一把捂住陶悠的嘴,转头看着陶南风。

“南风,你别在意你姐说的话,她就是这么一张臭嘴。她这是生自己的气呢,行李都收拾好了,准备到农村大展身手、争取进步,现在断了骨头去不成,还要连累你,她心里难受啊。”

陶南风觉得眼前这一切就像是一场闹剧。

陶悠原本被分配到江城附近的荆县红旗大队,离家近、条件好,偏偏她要求上进,跑到知青办主动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等到分配到秀峰山农场的通知一来,出发前这个时候摔倒锁骨,时间拿捏得真好。

继母泪流满面、又是跪又是求,姿态摆得真低!她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向来是不怕丢脸、不怕将事情闹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