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难思量(第2/3页)

妻子所承之望与他十分契合,陈延眉眼柔和,满目缱绻,应道:“对,我们要好好做出一番事业来。”

“令百理,枯木出新芽,繁华遍地,百姓乐安家。”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京城。

权利的中心,波斗总是很多,同陈延猜想的一样,变法之风的确停歇了一会儿,一条鞭法,也的确温和了许多。

但再温和,它也是一把架在世家头上的刀。

现下叶尚书还在家中丁忧,叶系一脉在京官中稍高一些的,也就是叶问一人。独木难支,陛下见此,却给了他极大的宠信。

姜定修闻弦歌而知雅意,也随上意给了叶问许多关照。

可饶是如此,他还少沧桑了许多,岁月与磨砺,终于带走了他身上如玉公子的气息,曾要走清流之路的叶问,身上也多了几分带着血色的凛冽。

但走上这条孤独、覆满荆棘的路,叶问并不后悔,只是有时会觉得愧对妻儿。

“明明承诺过,要让你与孩儿过上好日子……”叶问搂着秀秀,有些疲惫道。

“说什么呢,我觉得这样很好。”秀秀对变法也有自己的见地,“为民谋福祉,敢于当先,再说了,我们有吃有喝,哪里过得不好了。”

京城的生意做不成,秀秀已经差人去江南做了点生意,虽然路途远,传信有些不便,但这是一场成功的开始。

“再等等。”叶问攥住秀秀的手,“等明年,爹就丁忧回来了,暂看爹回来之后是什么位置,若于上,我们便可急流勇退了。”

他在清流学子中的名望已经到了一个小极限了,能做的也到了,若有新刀,陛下也有意再扶新人了。

“那时候,我们就和二弟一样外放,寻一山清水秀之州府,一展抱负。”

“好啊。”说话间,秀秀将目光投向南方的位置,喃喃道:“就是不知道康弟他们在百理如何了。”

千里寄思量,亲人的惦念,总随信而来,熨帖人的心房。

陈延在收到叶问这封讲京城变法、叶大人即将丁忧后回京、他也欲寻外放之信的时候,已经是七月中旬了。

这时候虽然已经是秋天,但秋意里,还带着点夏日的尾巴,天还是很干,有些炎热。

同样的,这也是百理府今年最重要的时节,因为——秋收啦。

麦子很给力的在田间变成了金黄的颜色,它们颗粒饱满,在秋日的阳光下弯着腰,让人看着十分喜爱。

随着丰收季节的到来,百理府各地的农庄都开始沸腾了,哪个人不旁敲侧击问一问农庄的主人,昔日里知府大人说的迁户至此还算不算数,选人到底是何种选法,这选来了地是自己挑还是让大人分。

他们有些人有私心,甚至不敢把分地的消息带回去,因为怕竞争。

人员沸腾,无它,因为每个人都在金黄的麦苗里,看见了由自己掌握的富足的未来。

陈延乐见于看见这一幕,但这样的‘争’还不够,他要让大部分的百姓,都参与到这场迁户之中来。

是以,百理府第一届舂麦大会,在金秋时节,在麦子晒干后,于各地农庄,拉开了序幕。

这次舂麦大会,陈延借鉴了前世游园会的一种形式,他广发布告,从府城到县城,从县城到村落,甚至暗中许言,山上的隐户们若想下山一观,也是可以的。

本次舂麦会地点,就定在各州府、县衙的农庄边,现场将晒干的麦子全部舂成小麦粉,然后用小麦粉制作一些饼类的点心,分发给围观的群众。

再由组织地的农庄派人轮番讲解,麦如何产生、如何科学种麦,各地麦田田收几何,务必让所有人都知道,此次丰收,麦子的亩产,已足矣作为一年的口粮。

再藉由书塾人之口,向外宣发,他将引一些人,于农庄边立新村,迁人前来种田。

计划是很好的,陈延反复斟酌,认为若活动没有问题,此行必胜。

-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百理府已经许多年没有这么热闹过了,官铺内、衙门内、城门口,每日都有衙役在旁边大声念着布告,说本府知府将在九九重阳之日,于本地农庄内举办什么为期九日的‘舂麦会’。

众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据衙役所说,这是大老爷弄出来的好东西。

但凡去了的人,都可以在农庄里吃到一个粮饼子,想去的人可以在各地布告的衙役那里‘登记’,到了时间会有专门的人去各村落叫人。

大家哪里见过这种事,一个个都觉得新鲜的很,反正也不要钱,众人纷纷留名,想着到时候白吃白喝去凑热闹。

人声鼎沸,到处都是一片新气象,而目光扫至村内,在农庄干过活的男女老少们也都极为期待,平风县内,周愈然大撒铜钱,差着本县的百姓们按照陈延的意思把成熟的白棉子收起来,堆放在了仓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