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本土版一条鞭法(第2/3页)

一鞭打到底,反抗的人绝不会少,到时候他们群起而攻之,提出此法的人终日都将被无数双眼睛盯着,出错便完了,不出错也极难善终。

陈延听完,沉默了一会儿,道:“爹你的意思是,要改松一些?”

“嗯,而且不要一次推这么多方面。”姜定修道:“国之事长,可徐徐图之,温水煮青蛙,方为上上之选。”

他受姜定修所启,从书桌边抽了一张纸,手执毛笔,即刻写了起来,速度一直是陈延的看家本领,加上这些东西他已烂熟于心。

是以很快,一张简化、降低标准的清除冗官变法已跃然纸上,他问姜大人,“这样走,可以吗?”

姜定修观之,点头肯定,“方向已对,但还需再松。”

“……”这已经很宽松了,职务、考核、评比,还要从哪里放水,他蹙眉提笔,想圈圈画画,却被姜定修抓住了笔头,“你先不用改。”

“就算改到合适之策,也不该由你提出,所以暂不用改。”

姜定修接下来要说的,才是今天的主菜,他思忖了这些天,一直想告诉陈延的事。

“你来变法,结果有二,一变法成功,民生盛,四海升平,许多民间学子入朝为官,你身上的功绩太多,名声极盛。

又与卫、姜二府相连,那时你应四十有余,又因变法削平了世家贵族,是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且不谈这一路过去,你可能遇到的刺杀、污蔑、构陷,就一路平坦到那日,陛下已老,太子年幼,忍得了如此功高盖主、名声累世的权臣?”

“结果之二则是变法失败。”

“有变法之心又失败,便会被众官孤立,饶是陛下宠信你,但独木难支,更别提还有下绊子的,你走在这条做实事的路上,总会出错的。”

姜尚书几乎推心置腹,他望着陈延:“这并非不想盛世清臣,你是茵茵的相公,我嫁女于你,便望你二人能白头偕老。”绝不想你陪她到人生一半,就魂归西天。

“你且深想。”

自己是悍不畏死之人吗?

这个念头只在陈延的脑子里过了一瞬,他就得到了否定的答案,死或有重于泰山,或有轻于鸿毛,或有……他不想死。

但,利民之策摆在眼前,何以无动于衷?

陈延顿了顿,试探问:“不弱我把此册上呈陛下,另陛下另选心腹推行此事?”这样他便能深藏功与名了。

姜定修听到这句话,眉头紧皱,“清远你是呆了?”

“陛下如今正值壮年,雄心未酬。”老丈人神色淡淡,“他在我面前多次赞你是国之肱骨,如今的陛下,并不畏任何功高之臣。”

相反,越是有本事,他越愿意抬举,越愿意给出官位和爵位。

“且,你上呈了,便不可能拒绝,不然在陛下严重,你岂不成了敢说不敢做、将个人生死置于天下臣民之上的小人?”

陈延:……

“是清远想岔了。但就此放弃,我心中——”

“你心中所想,只要有人能提出他,功绩是否在你,你并不在意,是么?”

“爹这么说,是有其他中意的人选吗?”

姜定修深深看了他一眼,微微点头,“是,他出身豪门大族,推此册,也算斩自己,可以借一借陛下威势。”营造一种自己也是被害者的假象。

“而且他不走权臣之路,不沾兵、吏、户,耕耘于清流、文书之道,这样的人,无论名声多盛,也不会被忌惮。”

“再者,他与你有旧,若承此情,来日必有其他事馈于你。”他是姜定修认为的最合适的人选。

陈延在听完这丽嘉一串前摇之后,脑子里立刻闪过了一个人的名字,有些不缺的地问:“爹,你说的是……叶问?”

“是。”姜定修,“让他推行你之变法,你可愿意?”

准确来说,这也不算是他的变法,有人推,谁来推都行。

只是个中风险在这里摆着,陈延觉得让叶问来有些不好意思,便道,“我是愿意的,或许要问问,他愿不愿意?”

姜定修觉得这都不用问。

对叶问来说,这就是镀百姓口碑的上上策,他怎么可能拒绝?

-

几日之后,由于叶府那边叶衡和叶问实在是谈不拢,不得已,叶尚书组织了一次很隐秘的家宴,低调在夜里请了陈延和姜定修入府。

四人于月光下,在小亭内碰面了。

聊天的内容很简单,还是变法之事。

叶衡很是恼火,他当初也是探花郎,和姜定修不是一届,但年龄差得不大,又一同入朝为官,两人前半生是比了又比,在事业上不分伯仲。

但在继承人上,真是……

“你有什么要问的,可以问了。”叶衡喝了杯茶压下心头之火。

叶问看了一眼两个长辈,很快单独拉着陈延去了亭边的假山内,他问陈延:“你想出来的变法,你真的不想推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