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第2/2页)

【偏远小县的人才没长成,大不了就再养几年,总有能用的一天。不能因为照顾他们,就失去了公平。】

【要是到时候录取的都是都邑的学子,说不定就会有人跳出来,建议阿蓁直接在都邑挑人,不用大费周章的去民间捞人。】

【咱们怕这个?谁敢乱叫,直接把他拍傻!】

等姜蓁翻开秋月递过来的名录,整个人都惊住了,“这录取的八百人里,姜国人连一百都不到?郑国独占四百人?”

“郑国学子的实力强劲。”秋月感慨道:“这批人都出身良好,从小就被名师教导,会说话的时候,就会背诗经,能骑马的时候,就会练骑射……优势占尽。”

因为最后要去大学深造,参考都是年轻人,稍微年纪大点的,都没好意思参加,否则那群老师出场,姜国人的录取比例还会被拉得更低。

姜国的人才还没多到能挑剔的地步,姜蓁无奈的说道:“你就按照这个名单公布吧。”

【郑国的文化人可真多。这波确实得感谢郑王了。】

【姜国以前的底子太差,郑国以前的底子太好。等再过两三年,姜国才能赶超。】

【话说郑国都邑当初参考的人才一百上下,咱们这边录取都录取了四百个,郑王知道了,他不得疯啊。】

【希望郑王能坚强点,接受这个现实。】

都邑的录取人数,超过了姜蓁的预期,但各郡县的信鸽带回来的消息,却让姜蓁有些失望。

“一个县就只有小猫两三只,着实可怜。”

【我记得一个县以后可以有20个名额,还需要靠抢的,怎么如今的战况这么惨烈。】

【刚起步嘛,正常的。】

【而且法家的一些观点也没错,读过书,了解过世界,大部分的学生都不会甘心留在老家,总想仗剑走天涯,来都邑看看,去四国转转。】

【都邑参考的那一千多名姜国人,户籍信息遍布全国。】

虽然每个县都只有几个人,但姜国有两百多个县,凑在一起,人数也不比都邑的录取人数少。

从这两千个通过初试的人里面挑出三百人,也能算得上是优中取优。

前面两场考试,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考试,留给诸位学生发挥的余地并不大。

所以把这三百人召进王宫,进行殿试的时候,姜蓁给了他们足够的自由。

“今日能进宫的,都是学识过人之辈。我就不再考你们那些基础的东西。今日我就只出一题,你们以‘民之于官何位’写一篇文章,我想看看你们独特的见解。”

这个文章,考核的不是这群学生们的能力,而是彼此的政见是否相和。

人民在当官的心中是什么地位,这个问题,要是搁二十一世纪,甭管大家心里是怎么想得的,嘴里说出来的,肯定是标准答案: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政人民公仆。

但这个时代,很多读书人是瞧不起庶民的。

管教百姓,在他们眼里,跟牧羊一样,羊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听话就行。

姜蓁可不想培养这样的官员。

看着那群学生们在殿前动笔开始写文章,来凑热闹的姜王,有些无聊的吐槽道:“这就是你保密了那么久的最后考题?也不难嘛。”

“我可没保密,您前几天问我的时候,我都还没想好呢。殿试的考题就要临时发挥才有意思。”姜蓁一边说话,一边自顾自的批改奏折。

倒是姜王没事干,耐不住寂寞,领着郭凡左相等一干重臣,在考场巡视,偶尔还要委婉的点评两句。

“你这字写得一般啊,还得再练。”

“你写的有些字,我看着怎么怪怪的,这几个稍微生僻一点的,是郑国字吧,不是姜国字。”

【大头一掺和进来,我想象中的庄严肃穆的感觉,怎么就消失不见了呢?】

【中央集权才刚发展起来,君王也没那么高的架子。尤其是大头这种脾气好的,能带着大臣一起看艳舞,你还能指望他当高岭之花?】

【不过有一说一,大头这种嘚瑟的监考老师最可气。被他内涵字丑的学生脸都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