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第4/4页)

【定向医生培养计划都出来了,定向老师我觉得也可以培养起来。每个县弄一个县学,能方便法家学习。】

姜蓁无奈提醒,“竹纸供应都邑还行,供应全国还有点难。虽然纸坊在不断的加大产量,但要供应全国的话,估计得下半年去了。”

【但老师可以先培养起来嘛,等纸够了的时候,就能让他们出场了。】

【按照全科老师的标准来培养算了,一门课一个老师,那咱们得养多少人啊。】

“先别急,过段时间我还要召集农官进行培训,后面再说老师的事。反正都邑识字的人越来越多,无论什么时候去挑人,都能挑到。”

在姜蓁眼里,人口比文化更紧要,所以她最先培养的是医者,其次是农官,再然后才是老师。

姜蓁放缓了脚步,但别人却撒腿狂奔了起来。

刘如从姜蓁这里得到可以印书的确切消息之后,立刻就在大学外头置办了一个宅子,办了一个学堂,广收门徒。

他的博士就是一个虚职,作用就是偶尔和姜王聊聊天,传授一些知识,平时闲得很,所以这学堂他很快就办了起来。

刘如是儒学大家,他一出头,儒学的其他人就都自觉的来帮忙,他新办的这个私学,立马就去声势浩大了起来,吸纳了不少在大学免费认字的勤奋小孩。

“这小子动作怎么这么快?!”赵青竹在家愤愤的踹了一下桌子,对自家徒弟说道:“你大师兄估计还有十来天才能到,咱们不等了,直接把学堂开起来,就先用我的名头。不能让他们把风头全抢了。”

名师弟子这招牌还是很好用的,刘如那个学堂刚一办起来,就有许多贵族和豪商,带着一大笔金银来替自家孩子拜师。

赵青竹那边也不逞多让。

【怪不得刘如让阿蓁帮忙印书的时候,开口就是一千金,原来他是真的很有钱。】

【古人有句诗,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果然没骗人啊。教书是真的太赚钱了。】

【那得名师才行吧。这些大佬都是有招牌弟子的,当然挣钱了。】

【要是郭凡的老师还活着,别人要是想拜师,估计也得送个几车金银吧。】

赵青竹和刘如两个在都邑杠上了,火药味浓重,但没过几天,双方就熄火了,因为其他学堂,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阴阳家、道家、墨家……都来凑这个热闹了。

姜国俨然成了第二个郑国,再熏陶个十几年,姜国都邑估计遍地都是读书人。

【这下不用愁人才了,一家偷几个应该就够用了。】

【就是有点担心他们夹带私货。】

【怕什么,谁还能没点自己的小心思呢,只要控制好主流思想就行,咱们也不能遏制其他学说的发展。】

姜蓁暗中观察了一下,发现诸位大佬收的多是姜国子弟,隐身一段时间之后,就体贴大方的给大家伸出援手。

“诸位先生需要识字的教材吗?太女府可以提供大学里用的教材。只需要成本价。”

“竹纸也能酌情提供一批,但这纸的去处要受监管。”

“或者各家想把自己的著作印刷成册,太女府也是支持的,只要内容不违反姜国的原则。”

姜蓁承诺其他东西还好,但等她承诺给大家印书的时候,刘如和赵青竹就不淡定了。

赵青竹连和刘如别苗头的心思都没了,心里暗暗想道:合着自己的竞争对手不止儒家,而是诸子百家,那他还和儒家斗个什么劲?还不如两家联手,把其他人摁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