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建设昭州3(第3/5页)

顾兆:“不用,你不知道我找什么。”说罢抬脚就走,刚走两步,树枝划了衣袍,顾兆将衣袍撩起来别在腰间,“走吧。”

这山不算高耸挺拔,南边的山多是圆润秀丽,要真是陡峭险峻,那就没法子种田,百姓得饿死。不远处梯田一片片的,八月中下,田里绿油油的旺盛,百姓穿着麻衣裋褐,头戴草帽,赤着脚在地里忙活。

顾兆看了下,劳作的百姓都是袖子卷到关节处,裤腿挽到膝盖上。有的更甚,穿了件短袖款式的对襟褂子。

凉快啊。

顾兆艳羡看久了,播林的县令随着顾大人目光看过去,当即急了,高声呵斥,说:“还不快来拜见顾大人,衣衫袖子成何体统,都放下来——”

“日头这般大,田里劳作晒着闷热,不用管束衣衫的事。”顾兆先跟县令说。

县令立即改了态度,作揖说:“顾大人体恤民情,实在是百姓之福。”

顾兆没回话,端了架子,做了同知大概知道当初在翰林时,为何施大人整日黑着肃着一张脸,其他人不敢靠近攀谈了。

实在是官腔烦、拍马屁的烦,你给个眼神,那底下的官看眼色闻风而动的一通吹嘘,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了,不如板着脸威严状,让底下官员吹也吹不下去。

这不,顾兆没回话,播林的县令便讪讪退后守在一旁。

田里劳作的百姓急忙过来了,袖子放下的放下,裤腿捋顺的捋顺,见了这一些穿着不同的人,还战战兢兢不知作何,播林县令刚开口斥责,顾兆先抬手拦了,见面前几位眼底惶恐难安,温和说:“莫怕,不是来寻你们事的,只是有话要问你们。”

百姓们眼底是惶恐难安加迷茫了。

听不懂。

“你给翻——”顾兆指了知州府的衙役,“我说什么,你拿土话问。”

那衙役上前,穿了差服腰间还挎刀,几个百姓刚没瞧见,现在一看,噗通噗通的就跟下饺子似得,全都跪在顾兆面前,忙是磕头。

顾兆让起来,播林县令拿土话说,可没用,这些百姓知道面前来人是官老爷官大人,一个个害怕腿软说什么都站不起来了。

“……”顾兆见此心中实在无力,其实想想也能明白,以前在西坪村时,宁平府县县令到了村中,全村老少村口迎接,通通下跪回话,村长更是惴惴不安唯恐出了什么纰漏。

让站起那便站起,规矩佝偻着腰缩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喘。

西坪村属于中原地带,百姓吃饱喝足家中多多少少有些余钱,尚且如此,对官老爷的惧怕都是刻在骨子里的,更别提远在穷乡僻壤的昭州百姓了。

吃喝不仅是巴望老天爷,更是看上位者当官的脸色政令。

“起来站着回话,不拘你们什么事。”顾兆又说了遍。

孟见云就上去了,一手两手的把那几个前排带头跪着的都给提溜起来了,等真站着了,虽然腿软腰躬,可比刚才嘴里全是求饶、不住磕头强。

顾兆先问一家几口人,多少亩田地,收成多少。

“我家一共七口人,六口,七口——”

“到底多少人。”县令在旁打断了问。

这下回话的吓得腿成筛子了,看着又要噗通跪下,顾兆蹙眉,孟见云上手便扶着那人,硬是架起来没跪下。

“我、我家有个哥儿,马上要出嫁了,这就是六口了,一共水田七亩,还有些麻田、棉花田这些五亩。”

大历有田律规定是一回事,可落实到地方还要因地制宜。这人家村子在山上,全村有个六十来户,可种的地就不多,梯田这一块,那一块,就近了种田劳作,所以分到手的水稻,男丁一人有个两亩差不多,不够了那就山脚下的旱田,种种棉花豆子这些。

女孩哥儿没有水田可分,基本上就是一亩半亩的旱地。

没法子田地紧缺。

“收成呢?”

“一亩水田一年下来有个三石差不多了。”

顾兆先想还挺多,后来不对,看着老者回话,意思应该是一年两收有个三百斤粮食,而不是一收的数字。

西坪村时,一亩水田用上肥料能有五百多斤,有的快六百斤了。

看来肥料也得用。

这得交给农事官去干活,因为夏季漫长雨水多,有些地方水多泡坏了稻子,所以一年两收有个三百多是中间数字。

“以前都是吃不饱的,那山头种了就是种不出粮食的……”老者说着颤颤巍巍的手指头指向了另一个山。

顾兆看那山杂草其实葱郁,本来还有些拿不定注意是不是石灰石,也没见那么多石头。可听老者说,种不出粮食,一年到头有个一百石不到两百石,一家老小饭吃不饱。

去看看。

那些村民是规矩退了也不敢在地里劳作,纷纷回家中。

……顾兆带人到了疑似石灰石的山上,有一些大石头,就是石头样子,表面也没看出碱性泛白,再抓了把泥土,泥土湿润也没看出什么石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