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京中翰林3(第2/6页)

顾兆看过去,果然见周周眼底的笑意顿了下,就是爹脸上也有些担忧,都是替他担心,操心他的前途,顾兆心里暖和,嘴上语气轻松笑说:“我说不怕。”

黎周周担心的都快站起来了。

就是柳树再大大咧咧的性子,在屋里关起门来都不敢轻易提有关皇帝的话题,即便说也是嘴上把门问了男人,说圣上、万岁等尊称。

“只怕不能报效大历。”顾兆说的是当时原话。

他做上门婿有种种因素,最直接的其实是原身想软饭硬吃继续参加科举,可他做了黎家上门婿,和周周结婚是因为对周周一见钟情,也有几分形势所迫。

放刚穿来的时候,要是提咱俩先不急结婚,自由恋爱谈个一年半载,那就是等于找抽和连累黎家、周周被骂。所以只能是先结婚,后培养感情。

他和周周感情好,十分恩爱,并不觉得入赘哪里低人一等了。

可这些答案,哪一个都不能拿出来当时说,说了轻则事业完了一半,重则可能还会惹得龙颜不悦。

软饭男、胸无大志、恋爱脑等等,不堪重用。

只能另辟蹊径,在夹缝中找出彩虹屁给皇帝吹。

不怕全天下书生背后骂我有辱斯文是个入赘的,只怕不能报效大历。

这个时候,一句话不对,皇帝能要了你的命,就算圣上仁厚留你一条命,可你之前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周周和爹辛辛苦苦做生意赚钱供他都白费了,很有可能还要沦为笑柄——若是除了他一身功名,永不录用,这辈子都翻不了身。

顾兆如履薄冰,在康景帝问出那个问题时,脑子里就高速运转,心里强自镇定,往最坏里想结果,所以什么场面话马屁都能吹出来,且说的真情实感。

皇帝选人才,且在大殿上这么多进士看着,当然不可能只是找你唠家常聊八卦问你为何入赘这么简单,即便皇帝问的简单,你答案也要上升,不要拘泥私情,放大了,立住脚。

“顾兆生长于乡野间,自知资质想钝,曾经还被批责过,多亏了黎家接纳,供顾兆读书,顾兆虽然人小能力卑微,读书识字想如书中所言,男儿志在四方,定要报效国家,哪怕做一砖一瓦,只要用的到顾兆的地方,顾兆便愿意前往,做大历的一颗小小基石……”

之后又说了他在村中家里时琢磨出的肥料法子,这肥料做法污秽,是被人瞧不上的,可能给村里乡亲带来丰登收成,就和他是赘婿一般,有人背后言道他丢了读书人气节,可读了书才能一展抱负为大历做实事。

这话略有几分大白话,不过很切合顾兆的贫寒出身,配上更显得情真意切的真挚赤子心。

反正康景帝听了面容略有几分动容,问了什么肥田法子。

顾兆当然不会详细答,说屎尿这些,污了圣上耳目,他说的是地里收成好,一亩地原先多少用了之后多少。还给之前发匾额的府尊吹了下,意思府尊大人得知已经推广。

康景帝便看汪泽田,汪泽田早已找出顾进士所在籍贯的当时县令名字,如今直接递过去,康景帝一瞧,略略想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好像是两年前,宛南州的知州范闵递上来的折子。

当时康景帝六十大寿,见到这折子上花团锦簇的文章,什么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都是万岁励精图治感动上天如何如何——

这类拍马屁的折子,康景帝见得多了,当时也没太当回事。只是递折子表功的时间很好,加上报上来的粮食确实是多了些,康景帝龙心大悦提了提笔,给范闵调动了下。

如今听顾兆的话,一连串对上了。

那位宁平府县的县令倒不是个钻营不办事的。

康景帝当时脸色没多表露,回头再细问问范闵。

宛南州五品知州范闵调入京了,如今做了京官,四品的户部侍郎。

这些暂且不提,反正当时是一切对上圆上了,原来还真有这么件事,再听顾兆说的那番话便不是面上的套话官话,康景帝从略有动容,到大为赞赏,夸了顾兆有读书人气节,应当如是。

意思是读了书就该报效大历,这才是典范。

之后事就顺了,康景帝当即提了顾兆为探花,说你这学识还是略差了些,尤其是这字,那便进翰林院好好磨练磨练。

康景帝当了这么多年皇帝,高兴上头了随心所欲,提了顾兆名次,还给赏了百两银子,可能觉得给完给一人太过瞩目,便给状元榜眼都发了,勉励话语大概意思:好好一心为大历做事,朕自然不会亏待你们。

这也成了美谈。

之后一甲三人打马游街赴曲江宴会,顾兆因为颜值和在殿前回话以及被赏了银子,颇收瞩目,当时风头是盖过了状元和榜眼二人。

没办法,顾兆话题度比较高,自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