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2章 夺门之变(四)(第2/3页)

……

隆武二十七年十月十三日,大明隆武皇帝的御驾返回京师。

太子朱和埕、首辅史可法率领百官在安定门前迎接。

所有人都发现,皇帝陛下的脸色不是太好看。

而回宫之后,隆武帝首先召见首辅史可法和刑部尚书张卓、大理寺卿,对于陈晓案提出质疑。

首辅史可法默默,张卓只说失职,甘愿领罪。无论隆武怎么问,他都只是叩头,而不肯说实情。

朱慈烺见了更怒。

因为他早已经知道了实情。

最初,开封法院对张晓判了重罪,但到了河南按察使衙门,这个案子就被压住了,原因就是因为太过瞩目,为陈晓说情的人太多。为了救子,陈晓的父亲更是亲到京师,散尽家财,为陈晓活动。

上个月,陈晓的案子已经积压了一年,必须得审了。

重审前期,詹事府少詹事陈敬廷秘密拜访刑部大理寺的官员,开了一个协调会,提出轻放张晓,以平息各地的抗议。

张卓最开始不愿意,但最终还是妥协了。

现在,他面对皇帝的怒火,他宁愿自我领罪,自我牺牲,也不愿意吐露太子的一个不字。

史可法虽然没有参与,但却是知情,对于轻放陈晓之事,也好像是认可的。

因此,河南按察使衙门轻判,刑部大理寺火速核准,陈晓不用流放,不用坐牢,直接释放回家。

……

这样的判决,令朱慈烺失望又愤怒,他清楚的知道,在这个案子里,太子虽然没有直接授意陈敬廷,但却是默许了,因为陈敬廷为了陈晓向他求情时,他没有驳斥,只是同情的叹息。

这给了陈敬廷假象,也给了他胆气。

失望啊,太子还是没有认识到《数学》《物理》等新式学科的重要,不认同科科平等,实行百分制的新科举,从心眼里,他同情陈晓,甚至是认可陈晓的行为,因此,才会默许陈敬廷出面,协调此案;愤怒的是,太子敢做他一直都谨慎小心的事情,伸手干预司法!

……

三日后,少詹事陈敬廷以干预司法下狱,刑部尚书张卓被革职致仕,也就是说,他没有了退休俸。大理寺卿亦被罢职。河南司法官员受到严厉惩处。

陈晓被重审,刚刚回家的他,又被捉了回去。

……

太子朱和埕跪在乾清殿,哭泣请罪。

隆武帝朱慈烺望着他,眼神有些疲惫,或者是深深叹息,他不明白,他悉心培养,从小就灌输先进思想,先进知识,后世平等律法思想,对数学物理都有所学的太子,为什么还是和这个时代的很多普通读书人一样,顽固的抱着“圣人之学”不放,将四书五经至于数学物理等实用科学之上,神圣不可动摇呢?又或者,远没有认识到法律的红线。

只因为他曾经的老师是袁继咸吗?

又或者是历史的惯性?

如果太子是普通人也就罢了。

但他是太子,未来是皇帝。

他如果不能接受新式科学,不能明白新式科学对国家兴盛的重要,不能明白,新式科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的重要,不能遵守律法的红线,那么,他继位之后,就很有可能会走回头路。

而西方科学已经崛起,一旦大明走了回头路,未来满清面对西方的悲惨,极有可能会在大明身上发生。

这是朱慈烺不能容忍的。

……

“咚,咚~~”

随着新年的钟声,隆武二十八年来到。

大明国力昌盛,国泰民安,京师的繁华,已经不亚于汉唐的长安了。

但隆武帝的心中却一点喜悦都没有。

整个春节,他都在沉思。

已经是隆武二十八年,他也已经是四十七岁的人了,虽然他身体康健,但谁也不能知道,在这个人均寿命只有四十多岁的大明朝,他还能有多长的时间?

太子令他忧虑,而围在太子身边的保守派官员,也并没有因为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压,而有所减少,也就是说,打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旦太子继位,这些人必然反扑。

算来算去,唯有釜底抽薪……

每每想到此,朱慈烺的心就缩成一团。

那是他的至亲骨肉,也是他精心培养、未来要委以重任的接班人,他如何能下这个决断?

又或者,其他皇子,就真的会比太子强吗?

“召堵阁老。”

这个时候,朱慈烺也只能和堵胤锡谈心。

……

“此臣所不能言啊……”堵胤锡伏地。

朱慈烺轻声叹,他知道,这个事情确实不是臣子能说的,臣子能说的,只能是保太子。

……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京师有了流言,说皇帝陛下对太子不满。

大约是感受到了压力,又或者是隆武帝的几番教导有了效果,太子朱和埕开始疏离保守派官员,亲近改革派官员,同时的,在五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中,他也是尽心竭力,协助首辅史可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