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3章 海参崴(第3/3页)

此时站在船头,望着海参崴海岸,以及周边的海景,张煌言豪情万丈,忍不住吟诗道:“东海长鲸何横绝,吞吐波涛喷日月,鼓鬣俄成赤羽旗,披鳞都变黄金穴!”

……

京师。

大明朝廷在海参崴设置巡抚、筑城、招募百姓,派兵防守的事情,在朝堂上掀起不小的争议,大部分的官员都以为,这是大炮打鸟,小题大做,即便海参崴十分重要,以辽东巡抚治之就可以了,何必叠床架屋,再设一巡抚,浪费朝廷本就紧张的钱粮?设了巡抚,有官无民,又有什么意义?

再者,海参崴又有什么重要的呢?他们实在是看不出来。

仅仅因为那里海水深,可以驻扎水军吗?

“海参崴距离沈阳两千里,距离京师三千余里,如果不设巡抚,事事都向沈阳和京师请令,根本是缓不济急,难以应对,因此,非是设置巡抚不可,从海参崴,双城子,莫温河,周边一千里,都画入海参崴巡抚的治内。”

“朝廷优先鼓励向海参崴移民。”

“然后以海参崴为中心,向四边扩散。”

“海参崴常驻水师,水师操练,熟悉周边的海情海貌,以向更北面发展。”

“除了水师,还要有步兵精锐驻扎。”

但隆武帝坚持。

从崇祯十五年到现在,经过这么多的战事,隆武陛下在军事上的认知和谋略,早已经为天下人所认可,朝臣都是佩服,加上吴三桂和罗刹人已经有过交锋,罗刹人确有可能在辽东吞噬大明的疆土,皇权君威使然,海参崴巡抚的设置,最终还是通过了。

只是海参崴远在辽东,距离大明京师将尽四千里,且道路不便,往来困难,如果是走陆路,怕是得走一年。如果走海路,又有海浪难测的危险,这样的地方,即便是三品的巡抚,也没有官员愿意去。

隆武帝亲自点将,任命西湖三杰、此时就在海参崴的张煌言为海参崴首任巡抚。

……

今日。

兵部的奏疏呈了上来。

海参崴的修建,需要大量的钱粮,且因为路途遥远,即便是通过海路运送,也会消耗很多,因此内外反对声音不断,很多人都请求停止在海参崴的建设,将所有的兵马都撤回来,连带着撤销海参崴巡抚的设置。

对于这些奏疏,朱慈烺一概不理。

但对兵部计算的钱粮,以及工部的修城图,他却是仔仔细细的翻阅,并思索其中可能的不足之处。

——海参崴的修建,确实是一笔巨款,但就历史和未来海权的发展来看,这笔投资是绝对值得的,现在稍微勒紧一点裤腰带,就能为后世带来巨大的收益,令辽东完整,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