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9章 郑芝龙的抉择(第3/3页)

“为了反对新政,几十个河南生员聚集在河南学政衙门之前,举着孔夫子的牌位,抗议、辱骂堵胤锡是酷吏,是佞臣!”

“还要挟说,今秋要罢考!”

“这些人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面了!”

“罢考正好,因为这样的人,即便是当了官,也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没有家国,贪赃枉法之徒!”

“传旨,为首的那几个闹事者,一律革除功名,附和者,三年之内,不得考试!”

“另外,一些官员,有河南的,也有朝中,他们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实际上却是在阻挠堵胤锡的新政,朕今日在这里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朕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不要以为法不责众,朕当初抚军京营之时,也有人抱着这样的想法,但最后呢,全部人头落地!”

“如果堵胤锡是酷吏,是佞臣,那朕就是暴君加昏君!”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黎民百姓的生计,这个暴君和昏君,朕就算担了也无妨!”

……

隆武帝的圣旨一出,河南当地极少数试图聚集顽抗的士绅,立刻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悄无声息了——田地虽然重要,但性命和前途岂非是更重要?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在河南顺利试行。

……

赫图那拉。

绝望的气息,再一次蔓延开来。

四百里的距离,五百里的路程,艰难跋涉,多尔衮好不容易护卫着顺治和太后,带着一班满汉文臣,来到了赫图那拉,并且成功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兵马汇合,随后召开会议,决定利用赫图那拉周边复杂的地形和遥远的道路,和明人决战到底。

赫图那拉是建州女真的祖居地,也是建虏发达的起点,无论如何,这里也是不能丢了。

而就在两年前,也就是乌克尔河失败之后,多尔衮就秘密派人整修了赫图那拉的城墙,以及周边的防务,并预藏了一部分的粮食,当时,多尔衮并非是已经意识到了败亡,而是以防万一,而两年前的先见之明挽救了疲惫的建虏众人,他们退到赫图那拉之后,不必辛苦的整修城墙,立刻就可以投入防守。

多尔衮又令人多方打猎,积攒粮草,以备冬季。

但仅仅一个月后,明军就出现了。

明军出现的如此之快,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虽然只是几千人的前锋,由吴三桂和马科分别带领,但透露的信息却是重大,那就是明国朝廷和孙传庭穷追不舍,丝毫也不想给建虏喘息的机会和时间。

同时也说明,虽然多尔衮坚壁清野,破坏焚烧了众多,但明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依靠强大的后勤运输,其整体进军的速度,虽然被拖慢了一些,但却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