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9章 故土故人(第2/3页)

“臣已经下令全力搜查,务必抓获匪首刘志!”

这是飞报的最后一句。

对于蒋德璟倪元璐这些历经十几年大乱的大学士来说,像刘志这样的小匪首,实在是太过寻常和普通了,加上现在渐渐国泰民安,建虏也即将要被平定,天下大势正逐渐稳定,早已经没有了崇祯年间,烈火干柴的景象,因此他们对刘志的作乱,丝毫都不担心。

朱慈烺也不担心。

虽然他知道刘志身份的不一般,就如同刘志也知道,他的身份也不一般一样。

但他还是不担心。

天底下有多少乞丐,不是丐帮帮主决定,而是皇帝决定的,同样的,天下有多少流贼,也不是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人决定的,同样还是皇帝,或者说,是国家的政体和行政理念所决定的,刘志虽然是一个穿越者,但就他的理念来说,却丝毫没有一个穿越者的先进和远见,更没有怜悯,只有杀戮和报复,而就杀戮和报复来说,你还能胜过这个时代、经历过战乱饥荒,人吃人的古人吗?

不能,你能胜过的只有后世的先进和远见。

而就能力来说,刘志比之李自成张献忠又相差十万八千里,自命不凡,以恐惧慑服部下,这样的人,永远成不了大事。

要想在这个时代立足,要想留下姓名,真正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事情,就必须融入古人,但同时又忘记古人,时时提醒自己,不要为身上的龙袍所迷惑……

“传旨,明日启程,返回京师。”

朱慈烺道。

克复锦州,孙传庭正统帅大军向海州进发,辽南有高斗枢,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他没有必要继续留在锦州了,

而在军事之外,国内的政治改革在几年的休养和消化之后,也可以执行新的开始了。

因为在辽东之后,在北面还有更广袤的地方,也还有更强大的敌人,如果不改革,大明就无法面对,更无法为前线将士源源不断的输送粮草和辎重。

至于刘志,在他的意念里,早已经忘记这个人的存在了。

……

第二日,车马辚辚,旌旗飘飘,大明隆武帝皇帝朱慈烺离开锦州,御驾返回京师。宣大总督张国维和辽东巡抚黎玉田留在锦州,暂时署理,因为是皇帝的车驾,随行众多,朱慈烺也没有轻骑快返,为的就是沿途欣赏关外的风景,谋划整个辽西的建设。行进之中,朱慈烺不时还会命令停下,实地探查,因此每日只行五十里,四天后,朱慈烺的御驾来到宁远。

宁远文武迎接。

对于宁远,朱慈烺已经很是熟悉了,但在歼灭建虏主力,收复锦州之后,看向宁远的心情,却又格外不同。

锦州宁远都是关外的风云之地,明末清初,多少豪杰英雄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

……

在宁远休息一日,视察觉华岛码头之后,第二日,朱慈烺的御驾离开宁远,往山海关行进。

也就在途中,朱慈烺得到了孙传庭的军报。

因为多尔衮烧毁一切,实施了坚壁清野,孙传庭又是一个谨慎的性子,所以大军行进的速度并不是太快,现在吴三桂马科的前锋骑兵,刚到了距离牛庄驿六十里、距离海州八十里的西宁堡,孙传庭率领的主力中军,则刚过了平洋桥。

除了汇报军情,说建虏集结败兵于海州和牛庄驿,复州盖州的残兵残将也都退回海州,以多铎为将,妄图死守之外,孙传庭也急报了建虏方面的最新情况,说,多尔衮虽然大败,并被罢黜了亲王的爵位,但依然担任领辅政,为建虏朝局的实际掌控者,而多尔衮担任领辅政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出了求和信息,并且派了大学士巴哈纳和祖大寿两人为使者,往大明议和而来了。

“哦?”

听到建虏派祖大寿为使者,第一时间,朱慈烺微微惊奇,随即明白了多尔衮的用意。

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个道理,多尔衮果然很懂,用祖大寿为使者,看起来也有诚意,也算是完成了大明当初对于谈判的先决条件。

但只是一半,洪承畴还没有放呢。

只不过时过境迁,大明已经没有必要再和建虏谈判了。

建虏只能是无条件的投降。

所以,朱慈烺想更多的是祖大寿。

当初有多少的尊荣,现在就有多么的视之如草芥、弃之如敝屐。

不知道祖大寿如何想?

又不知道祖大寿如何面对宁锦的父老乡亲?面对大明的故朋亲友呢?

“不必缉拿,就让祖大寿以使者的身份到京师来。朕要看,多尔衮有什么花招?”

朱慈烺用朱笔回批。

祖大寿是朝廷大逆,但是遇上,明军上下自然是要缉拿的,而不管祖大寿有没有什么建虏使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