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义务兵(第3/3页)

但即便已经这般危急,大厦将倾了,大明京师也没有全民皆兵,实行义务兵制度,要知道,当时京师仍有将近百万的人口,如果实行义兵,拉出十万左右的军队,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什么没有施行?

一来军户是祖制,朝臣不敢轻动,二来,人心已经散了,甲申之变前,特别是南迁被否定之后,大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扬,崇祯帝心智已乱,朝臣们或哭泣或默然,已经失去了逆转局面的雄心壮志,人人都在混日子或者是在等死,不止官员,百姓亦是如此;第三,当时大明朝的财政彻底崩溃,府库都是空的,不要说银子,就是粮米,粮仓中也没有多少了,武器箭矢更是少的可怜,就算有义兵,也是组织不起来的。因此,大明朝的首府京师,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只用了三两天,就被敌人轻易攻破的坚城。

说来也是叹,即便是最不得人心的隋炀帝,他本人不在的长安都城,也是被唐军围困许久之后,才不得不开城投降的,如果当时隋炀帝本人在长安,决心死守,长安未必会投降。

义务兵制度,是朱慈烺想了很久,认为可以用来应对建虏入塞,威胁京畿的一个好办法。

京师百万人,只要能选出十万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每年固定操练一个月,如此,就等于是京师多了十万的预备兵,加上京营的兵马,一共二十几万人,但使建虏杀到城下,也不用各地着急勤王了。

不同于募兵制,义务兵成本极低,只用管饭就可以了,武器是有什么用什么,虽然造成的结果是良莠不齐,很难练出精锐,不过作为募兵制的辅助力量,却是绝对可以的。

建虏为什么可以崛起?一个关键就是他们全族都是亦兵亦民,农时耕种,战时出征,士兵不用国家养,军饷全靠抢,财政负担极低,反观大明朝,虽然朱元璋最初设计卫所制的时候,本身就有义务兵的意味,但制定军户民户匠户,将农民,士兵,手工匠人层层分开,各司其职的败笔,却让卫所制迅速崩溃。明中期时候,卫所兵就已经不行了,到今日,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存在感了。要不然,朱慈烺也不必提出义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