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宁远(第3/3页)

就大明现在的总兵来说,吴三桂虽然刚刚三十岁,但带兵理事的能力却是第一流的。

黄昏,一座巍峨的大城出现在前方,正是宁远城。

宁远最初建城乃是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为宁远卫城,辽东战事兴起之后,因为明军的节节败退,原本并非前线的宁远被推到了第一线。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领10万大军直逼宁远,试图一鼓作气,拿下宁远。

但那时的宁远城已经不是宣德年的小城了,在孙承宗的主持和支持下,朝廷投入大量人力和钱粮,将宁远扩建成了一座砖石结构为主,分内外两城,四角高筑炮台,突出于城角,上面架设有红夷大炮,守城设施齐备的一座坚固要塞。

最终,努尔哈赤的十万大军在宁远城下铩羽而归。

这是建虏兴起,一路狂飙胜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五年时间就席卷了整个辽东之后的第一场失败,也是大明在辽东的第一场胜利,虽然后世有很多人怀疑此战的水分,但宁远大捷的意义不在于杀伤了多少敌军,也不在于努尔哈赤是否被红夷大炮击中?而是在于他鼓舞了辽东军民的士气,令大家知道,建虏并非不可战胜。

萨尔胡,沈阳战,辽阳战,广宁战,一次次的失败,论兵马和城墙的坚固,这几个地方并不比宁远差,但主官无能,兵无战心,大好局势瞬间崩溃,兵败的塘报送到京师,内阁辅臣几乎都不敢相信,千里的国土,几十万的兵马,几百万两的银子砸下去,怎么会败的这么彻底?

宁远,帮助大明缓了一口气。

虽然从上帝视角看,如果当初大明丢弃了宁远,完全龟缩在山海关之内,就不会有后面的松锦之战,历史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发展,大明说不定就亡不了了,就是当时的国人来说,千里的国土,几年之内就丧志殆尽,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事情,况且,山海关之内就是京畿,而京畿是天下之根本,所以宁远大捷的积极意义是不应该被否定的。

望见宁远城,朱慈烺的脑子里瞬间闪过很多念头。

说道宁远,最无法逃避的一个人就是袁崇焕。

是耶非耶?

都说功过后人评,但湮没的真相,又岂是后人所能知道的?

所以只能是功过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