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云球的困境(第6/7页)

张琦说着,停了一下,看了看任为。任为没有看他,他接着说:“我一直认为,我们不应该干预云球。否则,云球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的意志,而非自然演化的意志。我们的确迫于资源的限制,做了一些我们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

“我记得,我们激烈争论来着。”欧阳院长说,“现在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嘛!”

“总的来讲,这是一个混沌系统,像真实的人类世界一样,充满了蝴蝶效应。目前来说,讨论演化停滞,我认为计算资源的匮乏是排在首位的原因。不过其次,”张琦接着说,“我们也怀疑云球人的基因对于扩张和发展的态度。我们观察到,云球人总体上不如真实的地球人类好战。我们认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地球上同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相比,应该差别不大,并非予取予求的舒适,他们理应表现得更进取一点。可是他们似乎更安于现状,即使现状并不那么好。可以这么说,除非到了要集体饿死的地步,他们很难发动战争。只是有个别的强人,他们建立了比较大型的部落。其中少数,甚至已经可以算是国家。但任所长刚才说到过,他们死了以后,他们的继承人全都无力维持,更不要谈继续扩张了。实际上,他们可能是无心维持更无心扩张,主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意愿问题,这有些时候很难分辨。我们观察很多云球人的思维方式,总体来讲,面对难题的时候,他们倾向于放弃。从人类历史来看,战争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对于早期人类。云球缺乏战争,这从演化角度讲,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关于基因,我知道地球人类做得还不够好,即使在云球中,你们也不能完全搞清楚吗?”王陆杰问。

“是的。您应该知道,云球人类并非来自于我们的创造,完全是来自于云球中的自然演化过程。可以说,这是我们云球系统最大的成就。本来,我们认为通过观察云球人,我们可以彻底揭开人类的奥秘。这一点曾经给我们带来过一个黄金时期,投资大大增加。”张琦说。

“可是,你们什么都没得到。”欧阳院长说。

“为什么呢?难道云球人的生长过程你们不是全程监控吗?”王陆杰问。

“是的,我们是全程监控。对于基因如何影响他们的物理性特征,我们应该算是很清楚。不过,对于基因如何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行动,我们就知道得很少了。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幼儿期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大概两岁到三岁以后,他们就越来越琢磨不定了。”任为说。

“似乎有别的东西在起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后天影响。”张琦说,“我们内部经常会说,某某事情的原因,是量子涨落或者量子的不确定性。其实,这是我们不理解时一个自嘲的说法,并没有什么根据。不过有时候,我觉得这些自嘲的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毕竟,云球人的大脑本来就基于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算法。我们已经很努力。在很多云球人个体上,我们都用日志记录了所有思维过程,也就是量子计算机的全部计算过程。这些云球人的记忆和思维,理论上随时可以查询,但是实际上,思维过程日志看起来很简单,甚至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思维计算似乎跳跃着进行,完全不连贯,没有过程,只有结果。而记忆存储更是很难理解,似乎他们不记得任何东西,同时又记得所有东西。很多记忆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过程很不稳定,结果却很稳定。”

孙斐又插嘴说:“我们认为,量子计算机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虽然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很强,但是它们的运行过程相当不清楚。人工智能的算法过程也一样,刚才欧阳院长提到,人工智能的不可解释性仍然存在。不过,在云球中,连这种不可解释性都还没有机会碰到,研究就中断了!因为我们的数据根本就不足够多,还谈不上解释的问题。所以,量子计算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减少对我们的赞助和投资,这件事情我们根本就不理解!其实,他们需要进步的地方还很多,特别是在具体处理过程的深度解析方面。”显然,对于量子计算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减少,她还感到耿耿于怀。

“是啊,我们只能说是量子涨落或者量子的不确定性。”任为无奈地说,“那些量子计算机厂商的人也说不清楚。他们说,他们做别的事情基本上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至少没这么严重,说我们的事情太复杂了。由于从结果角度看还不错,他们就没什么兴趣解决这种问题了。我们也能理解,这种问题,不影响效果,又少见,又复杂,很难要求那些厂商重视。”